发布时间:2020-09-04 17:25:12
作者: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研究员周彤 阅读次数:168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背景下,我们又迎来新的开学季。学校是人口集中度......
作者: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研究员周彤
关键词:校园防疫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背景下,我们又迎来新的开学季。学校是人口集中度较高的场所,疫情防控又要求减少和避免聚集,如何在确保学生、教职工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好教育教学工作,是对课堂组织者、学校管理者的严峻考验。那么,面对学校防疫这道严峻“考题”,该如何解答?
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研究员周彤
一、基础设施准备。包括测试体温的场地与路径,测试装备的使用、保持与更换;留置观察室的大小、位置间数和预留间数;观察室的自助设施,门窗的密闭性和开关灵活性;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置流程,活动场地小、人员密度大、通风不良、季节性传染病多发的学校,应当尽快建立固定消毒设施并加强管理。
二、物资准备。备足备齐基本的入学体温测试仪器、消毒药品、个人防护用品、留置观察室生活用品等。
三、开展消杀清洁。开学前,各学校要开展一次集中消杀活动,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确保学校的安全性。
学生开学后,也要做好日常的防疫工作不能懈怠,环境消杀仍要每天进行。日常环境消杀方式有84消毒液、酒精、负离子、紫外线等,以84消毒液、酒精最为常见,这两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杀灭病毒,但仍存有诸多弊端如:会对人的口腔、鼻腔、眼睛等器官具有刺激性,人需回避且作用时间短、易燃、易爆等。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专家陶明章先生讲道:相对于传统的灭微方式所存在的弊端,人无需回避、对人无害的负离子灭微方式更适合校园日常防疫工作。
负离子灭微是无害灭微最常见的方式,它是通过负离子把物体上、空气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以非高温、非氧化、非蒸发的方式,在人无需回避、对人无害、不影响工作生活学习等活动的前提下灭杀的方法。负离子是一种自然因子,无色无味。每当我们来到森林、海边、瀑布等地方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神清气爽,这就是负离子的作用。在医学界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在空气净化和疗养保健方面有重要意义。
负离子之所以能起到无害灭微的效果,是因为负离子呈负电性,可以与空气中带正电性的pm2.5和气溶胶等物质正负相吸,凝聚沉降至地面,从而阻断细菌病毒传播途径;同时,负离子可以改变病毒衣壳内外电位极性或颠倒内外电位,时病毒蛋白发生变化,将其灭杀,其中小粒径负离子的消杀效果最为突出,多项权威检测显示,在含有高浓度的小粒径负离子的环境中,对0.3以下颗粒物的去除及杀灭病毒率均高达99.87%。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林金明先生指出:空气中的负离子以大、中、小三种形态存在,只有小粒径的负离子才具有较高活性,迁移距离远,有高效的灭菌杀毒效果。所以我们在选购负离子消杀设备时一定需要注意是否产生的是小粒径负离子。据陶明章先生介绍:当前得到众多权威机构认证检测、较为可靠的小粒径负离子生成技术是: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离子变换器技术。采用这三种技术所释放的负离子活性高、颗粒小、浓度高,可在短时间内形成纯净的“负离子浴”环境,确保学生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保障日常防疫工作有效进行。